跳至主要内容

Agent 最佳实践:从流程到决策


开始前,建议先阅读:

你将

  • 快速上手,搭建强大的商用 Agent

  • 学习两个由浅入深的实战案例(含可复制的提示词骨架、工具配置要点与核对清单)。

  • 掌握提示词编写、工具与权限配置的方法。

  • 学会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做权衡。

一、核心概念

  • 对话机器人: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助手。可理解自然语言并即时调用工具完成查询、统计等任务,让你以对话驱动业务。

  • AI Agent 节点:执行时可基于上下文自动分析与判断,并调用工具完成操作,使流程具备自主推理与行动能力。

  • 工具:让 Agent 执行任务的接口;可查询/新增/更新/汇总工作表,或调用 PBP、外部 API、发送通知/邮件等。

  • 结构化输出:将模型答案组织成 JSON 或固定格式,便于下游节点直接引用。

二、2 个实战案例

案例 A:CRM 线索助手(入门·对话机器人)

通过该案例,了解对话机器人的基础用法,以及 AI Agent 节点的工具调用与用户鉴权。

  • 目标: 销售可通过聊天完成“查客户、补录线索、更新跟进”。系统自动写回工作表,并受用户权限约束。

  • 预期效果示例:

搭建步骤

第一步. 创建对话机器人 → 填写描述 → 系统自动生成的「对话触发 + AI Agent」工作流。

第二步. 配置AI Agent 节点配置

  • 模型:选择“自动选择模型”

  • 提示词

    你是“CRM 线索助手”,服务于销售团队。你的职责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,帮助用户在CRM系统中查询、补录或更新客户线索。 
  • 工具

    • 查询记录 / 新增记录 / 更新记录 / 汇总(手动设置工作表范围:客户、线索

    • 开启 「按用户权限」

    • 新增/更新工具 勾选 「调用前需要用户确认」

  • 其他配置

    • 按默认配置即可

要点说明

  • 勾选「按用户权限」:AI Agent只能访问对话人有权限的数据

  • 新增/更新 类工具建议勾选「调用前需要用户确认」,避免Agent误操作。

  • 开启“使用系统预设的回复风格”,获得稳定的回复质量。

  • 常见风险:

    • 未设工作表范围时,可能误触其他表。

    • 未启用权限控制,存在越权风险。

案例 B:客诉预警与处置(中阶)

以“客户投诉分级”为场景,演示 AI Agent 节点的应用方式。该思路可用于需要智能判断、自动总结或决策的任意流程。

  • 目标: 自动识别投诉严重程度,判断责任人,执行不同的后续动作(通知、PBP 流程、归档等)

  • 预期效果:

搭建步骤

第一步 创建新工作流

触发条件选择:当投诉记录新增时触发

第二步 添加第一个 AI Agent 节点 —— “投诉理解与分级”

职责:

1.理解投诉内容;

2.查询历史投诉;

3.根据规则输出投诉严重程度与建议处理方式。

  • 模型 : 选择 DeepSeek-V3。该场景重在阅读理解与分类,无需复杂推理,性价比较高。

  • 提示词

    建议明确角色(分析专员)与判断标准(文本、次数、金额),以提升输出稳定性。

  • 工具配置

  • 输出: 使用结构化输出,使用结构化输出(JSON 字段定义),以便后续节点直接引用字段,无需二次解析。

第三步 添加第二个 AI 生成文本节点 —— “投诉处理人分析”

职责: 根据投诉类型、责任部门或产品线,自动判断应由谁处理。

可将任务拆分到不同 AIGC 节点:复杂度较低的步骤使用高性价比模型(如 mini、nano 系列),在稳定性的同时降低成本

  • 提示词示例:

第四步 添加条件分支,投诉分流

  • 设置条件:

    • severity = 轻微 → 路径 A

    • severity = 一般 → 路径 B

    • severity = 严重 → 路径 C

第五步 分别配置分支动作
  • 分支 A(轻微): 更新记录

  • 分支 B(一般): 立即通知负责人并更新状态。

  • 分支 C(严重): 立即通知管理层并启动紧急流程(PBP)。


到这里,流程似乎已经圆满:

投诉内容被识别、严重程度被判断、不同分支触发不同动作——逻辑清晰、执行可靠。

但聪明的你可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:我们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流程思维

每一个判断、每一个动作,都是我们在告诉系统“该怎么走”。而真正的Agent,不是被告知怎么做,而是自己知道该做什么

其实,一个 AI Agent 就能完成全部逻辑

AI Agent 不只是理解文本的节点,它拥有完整的判断能力工具调用能力

在提示词中定义规则后,Agent 可以自动判断严重程度,并直接调用工具执行操作——

无需显式分支、无需多个节点。

AI Agent 节点的意义,不在于“替代”传统流程,而在于让流程从机械执行,进化为智能决策

在传统流程中,逻辑通常是线性的:

我们用条件分支去判断,用多个节点去执行。系统只是遵循预设路径行动。

而当 AI Agent 节点 加入其中,一切都变得不同:

它能理解业务语境、根据规则自主判断,并直接调用工具完成任务。流程的“思考”不再依赖人工设计,而是由 Agent 自行完成。

三、模型选择指南

在为 AI Agent 节点选择模型时,需要平衡三个关键考虑因素:功能、速度和成本。

本指南帮助您根据具体需求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
第一步:是否需要图片识别?

如果任务包含截图、票据、表格图片等输入,请优先考虑支持图片识别的模型。

是否处理图片代表模型
GPT-5、GPT-5-mini、GPT-5-nano、GPT-4.1、GPT-4.1 mini、GPT-4o、GPT-4o-mini、o3、o4-mini
DeepSeek-V3、Qwen Turbo、Qwen Plus、Qwen Max

若不确定是否会涉及图片上传,建议使用支持图片处理的模型,兼顾文本与图像处理。

第二步:根据任务复杂度选择模型

确认图片识别需求后,可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业务目标,在以下三类模型中做出选择:

任务复杂度推荐模型场景举例特点
🟢 一般任务GPT-5-nano / Qwen Turbo问答、短句改写、FAQ 回复成本最低,响应最快,适合轻量交互或大批量调用。
🟡 中等复杂任务GPT-5-mini查询汇总、报表统计、数据写回、结构化输出性价比高,逻辑稳定,适用于大部份场景。
🔵 高复杂任务GPT-5、o3智能判断、流程分流、复杂决策推理模型,适合关键节点或高价值任务。

经验法则:

  • 一般情况 → 选 GPT-5-mini;

  • 对准确率或逻辑一致性要求极高 → 选 GPT-5;

  • 成本敏感或原型阶段 → 先用 Qwen Turbo / GPT-5-nano 验证。

第三步:何时需要升级模型?

在运行中出现以下情况,可考虑更换或升级模型:

  • 回复内容不稳定、判断错误率上升;
  • JSON 或结构化输出格式频繁出错;
  • 响应延迟明显或超出节点设定超时时间;
  • 当前节点的结果影响流程关键路径。

四、提示词撰写指引

提示词(Prompt)决定了 Agent 的理解方式与输出质量。无唯一标准,可参考:

  1. 角色明确:说明 Agent 的身份和职责范围,例如“你是客户线索助手,只处理与客户/线索相关的任务”。

  2. 任务具体:列出可执行的动作(查询、汇总、更新、生成报告等),用自然语言描述即可。

  3. 边界清晰:告诉模型“不处理什么”,防止误解或越权。

  4. 输出格式要求:告知希望返回的形式,如 Markdown、表格或 JSON。

  5. 语气与风格:若面向终端用户(对话机器人),应保证语气自然友好;在流程中执行(AI 节点)时应简洁稳重。

  6. 测试与微调:多次运行后,根据日志反馈逐步修改提示词,不必追求一次完美。

经验:越具体的提示词越稳定,越模糊的提示词越容易“跑题”。简洁清晰往往比冗长复杂更有效。

五、工具与权限配置要点

  • 工作表范围:强烈建议手动指定目标表,避免误触其它表。

  • 查询范围(查询/汇总类):用筛选明确时间、部门、负责人等边界。

  • 按用户权限(对话流特有):默认开启;若关闭将忽略对话者权限(一般不建议)。

  • 调用前需要用户确认

    • 对话流: 适用于“新增记录、更新记录、发送站内通知、发送邮件、调用封装业务流程、调用已集成 API”;

    • 非对话流: 通常不勾选,确保自动化不中断。

六、成本与性能优化

  1. 任务拆分: 将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,在不同的AIGC节点中处理,以提高流程的稳定性,同时还能节省费用(简单任务选用高性价比模型,如mini、nano系列)。

  2. 仅传必要上下文: 收紧记录工具的工作表范围。待选工具集越小,结果更稳,token 消耗更低。

  3. 记忆轮次: 按需配置,避免无效上下文累积。

  4. 结构先行: 要求输出 JSON,减少二次解析与重复调用。